扎带订购在线联系
在线QQ
尼龙扎带

扎线带系列

固定件系列

连接件系列

线卡系列

巨大前景的PU产业

发表时间:2018-08-27

绿色PU

    在自然界中,提到绿色我们就会想到植物,在生活中,绿色象征着生命,象征着发展和可持续生存,绿色是环境保护的代名词,也是未来社会的代名词,是希望,是目标。

    正因如此,在提倡环保节能的现在,人们也开始将绿色作为聚氨酯行业的发展方向,把植物运用在聚氨酯的生产过程中。植物油聚醚多元醇、可降解植物聚氨酯材料等等。

 

中国PU产业应集聚发展

 

    世界聚氨酯(PU)产业正朝着技术日臻完善、产品日新月异、应用领域越来越广的方向发展,全球PU制造和消费中心正向中国转移。中国要紧抓机遇,科学规划,突破瓶颈,自主创新,做强做精,建成若干个产业集聚度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链紧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PU产业基地。长三角是中国PU产业制造中心,应首先在上海建立中国PU产业工业园区。这是日前在上海召开的2006中国聚氨酯国际研讨会上,上海PU产业发展促进中心总工程师黄茂松向100多家中外企业代表发表的看法。
  受经济普遍增长的影响,近5年来全球PU一直保持较高增速,2000~2005年增速为6.7%,2005年全球PU产量达到1375万吨。预计未来5年增速为5%,到2010年全球PU产量将达1690万吨。而今后几年亚太地区PU年增速将达11%,中国市场增速将保持在15%左右,中国将成为全球PU核心市场。在此背景下,中国PU产业发展面临什么特点?黄茂松认为,一是PU基础原料生产规模化、专业化趋势明显;二是全球PU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应用不断涌现,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和国民经济各领域;三是长三角PU企业依托原料、市场、贸易和人才优势,已形成从PU基础原料到各种制品的产业群体。

  黄茂松说,中国是PU制造大国,但仍非强国,中小企业多、低档产品多、分布散、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中国PU产业未来发展的最大瓶颈。中国PU整体技术水平与美欧日等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高附加值产品少、自主品牌产品少、国际竞争力强的产品少。其主要原因是,中国PU产品自主创新投资力度不够、体制机制不健全。对此,黄茂松提出,中国PU产业应加快向集团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努力。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产业规划导向,鼓励在重点地区培植PU生产基地,通过产业整合、企业重组和结构调整,形成规模集聚效应,同时培育一批如万华、高桥石化、华峰集团等具有强大实力的集团企业,鼓励民营资本投资,从整体上提高全国PU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当前,打造中国PU产业基地的机遇已经出现。黄茂松说,由大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校等共同组建的上海PU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了在长三角尤其在上海建设PU产业基地的设想,在上海金山区国际化工城建设国内首个PU产业园区的条件已成熟。

  首先是上海具有无可比拟的原料优势。在世界级的上海化工区内,由巴斯夫、亨斯迈和上海华谊集团等合资建设的年产24万吨MDI和16万吨TDI装置已经投产,拜耳独资建设的年产35万吨MDI和16万吨TDI工厂可在两年内建成,到2008年上海将形成59万吨/年MDI、32万吨/年TDI生产能力,分别占国内总产能的66%和60%。在化工区内还建有年产5万吨HDI、4万吨聚醚和6万吨PTMEG生产厂。在这个区域内,上海高桥石化是国内目前聚醚多元醇产能最大、品种最多、出口量最大的企业;宁波万华年产16万吨MDI装置投产运行,无疑对长三角PU产业稳定发展可起到重要作用。其次,长三角区域经济相对发达,是国内制造业中心之一,是我国汽车、电子信息等制造业最为集中的地区,加上国内建筑节能对PU硬泡需求的激增,PU市场需求量巨大,仅上海大众与通用下属的PU软泡等零配件企业,2005年内销和出口值就高达150亿元。同时,该地区PU下游加工企业成片成网,不少企业颇具规模。圣诺盟集团是国内PU软泡产量最大企业,江苏德发集团、温州华峰集团、江苏昆山宇田集团等已形成国内PU合成革的产业群,浙江已形成了强大的氨纶产业链,温州成为国内PU鞋液的主要生产基地,苏南地区集中了几家规模大的PU涂料生产厂。第三,上海正在建设国际中心城市,全球PU跨国公司和国内PU产业界、科技界和专业媒体均纷纷聚焦上海,选择上海作为推动全国乃至亚洲PU发展的基地,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已进驻国内外数十家新材料研发中心,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上海地区科研院所众多,产学研合作力量强大。

  据悉,为充分发挥上海PU原料、科技优势,发挥长三角PU制造业发达的区域特点,上海金山区已决定筹建上海PU工业园区,通过几年努力,集聚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校各方力量,实施集团化、规模化、专业化战略,推动上中下游产业链联动,在园区内逐步建成若干个PU重点原料和产品生产基地,主要有非光气法制造异氰酸酯、PU轮胎、熔纺氨纶切片及纺丝、建筑节能PU材料硬泡、含氟PU材料、高性能PU弹性体材料、绿色泡沫PU材料和水基PU材料生产等重大项目,计划到2010年形成50亿~100亿元的经济规模。

  黄茂松表示,上海PU工业园区的项目大部分是自主创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有的还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我们不能老是跟在外国后面走,在某些方面要走在前列。在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聚氨酯产业中,特别要强化集聚发展,希望得到政策的有力支持。而国内企业更要抓住机遇,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以确保企业在PU工业全球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全球主要地区PU添加剂需求变化

据咨询公司IAL Consultants最新完成的报告称,西欧PU添加剂需求增速将放缓,东欧需求将快速增长,目前西欧PU添加剂需求增速仅为2%-3%/年,东欧需求增速高达6%-7%/年,而中东和非洲需求增速达8%-10%/年左右。上述三个地区中聚氨酯添加剂的发泡剂和阻燃剂约占82%市场份额,2005年总量超过23.7万吨,而催化剂、脱膜剂、表面活性剂和抗氧化剂占18%。

 

外资PU企业中国吹响“集结号”

  PUWORLD(2008/03/03)——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上海联恒的投产标志着国外聚氨酯行业企业开始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发展至今,在聚氨酯的主要产品上,外资企业的产能占据总产能的相当比例,面对日渐兴盛的中国聚氨酯市场,外资企业早已吹响“集结号”,在华大举扩张。

  目前在中国,涉及一定技术含量和技术产权的产品生产,仍以外企为主,以MDI为例,外企的产能占中国总产能的70%;而TDI更是几乎被外企垄断。即便如此,2008年,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扩张势头仍然不减,拜耳在重庆的MDI项目投产、巴斯夫在南京醇类的扩产、陶氏在张家港的乙二醇醚装置今年下半年投产……各大化工巨头在中国的新项目不胜枚举。

  从下游产品来看,虽然目前在泡沫行业以国内厂家为主,但在软泡组合料方面,外企的产品质量远好于国内生产企业。此外我国在氨纶及TPU市场,外资企业也占据着近半壁江山。

  针对外企大举拓展中国市场的势头,中国聚氨酯行业是否存在着被垄断的风险,也是让不少业内人士担心的问题。而要根本改变这一现状,自主研发是唯一有效的策略。

在聚氨酯工业联合会(API)近日召开的聚氨酯年会上,API预测,根据目前中国生产发展速度,到2010年中国PU产量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PU生产国。

      据统计,2005年世界PU市场消费额达到300亿~350亿美元,产量达3030万磅。目前,北美PU年产量为820万镑,中国年产量为640万镑。API是由美国聚氨酯生产商以及提供聚氨酯生产设备和原料的供应商及经销商组成的联合组织,旨在管理、协调、解决影响行业发展的问题,推动聚氨酯工业技术进步。

咨询
电话
TOP